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一千一百八十章(1 / 2)


这是一个三口之家,夫妇俩和一个女儿。女儿名叫小倩,十五六岁的样子,模样儿生得十分秀丽,双眸多情而又明亮——

小倩见到陌生人很害羞,躲躲藏藏的,却又带着十分的好奇心,处处窥视着我们——

她的牙齿已经染成了紫色,很显然已经举行过成年礼了——

傣族女子的成年礼,以染齿为主要内容。女子到15岁时,便三五相约,结伴染齿,表明自己已跨入了青年的门坎。

染齿是过去傣族姑娘结婚前必须做的一件事,她们认为牙齿越黑越美,就越能讨得小伙子的欢心。

傣族妇女未婚和已婚在发型和服饰上还是有所区别的,已婚的妇女头发一般是规规矩矩地盘起来的,未婚的少女头发花样比较多,一般不会全部盘起来,服饰也比较明丽,样式比较多。

我们决定在这户傣族人家的家里过夜,虽然现在才是午后——

没办法,我们只能推延一天回滨海了——

搀扶着允允在床上安顿好之后,我和琳琳来到村落里散步——

这里环境真美,有热带雨林,有河流小溪,河边丛生着茂盛的凤尾竹——

在路上行走的傣族少女似乎个个身段曼妙,容颜秀丽——

这真叫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啊!

村落的大道两侧的油棕树随风摇曳,椰子树和槟榔树亭亭玉立,使宁静的边陲县城格外妩媚秀气。凤尾竹下的傣家竹楼里走出穿着紧身上衣和筒裙的傣族少女,如孔雀般瑰丽,婀娜多姿。

偶尔也哈尼族的妇女,背着竹篓,嚼着槟榔,穿着深蓝色的上衣和短裙。其头饰、耳垂、颈环、胸饰、脚饰,布满了全身;赤橙黄蓝,黑白金银,在蓝黑色的基调上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,对比强烈的图案………

琳琳对傣族的习俗比较了解,她来过很多次了。

琳琳告诉我像这样的傣族村寨在云南西双版纳还有很多,至今在村寨里仍然保持着这样的风俗,大家都遵循着千百年来的“规矩”和谐的生活着——

琳琳还告诉我傣族是个十分友善的少数民族,不过在傣族人家里做客,还是有一些禁忌的——

首先进门要脱鞋;然后不能拍照;还有不能进卧室;最后客人留宿时脚的朝向还有规定。进门脱鞋,无话可说,毕竟人家是木地板,穿鞋也许会弄脏。

傣家楼上客厅中有三根柱子,两根是卧室与客厅并排分开的,一根是火塘旁边的。卧室中的两根,靠外的一根叫“吉祥柱”可以靠着休息,靠里的一根是人死后用的,称为“升天柱”,家中的人死了,家人把死去的人靠在这根柱子上(不分男女)沐浴、穿衣、裹尸体,等候火葬。火塘边的一根是绝对不许靠的,那是傣家的”顶天柱”,若靠了柱子意味着不尊重主人。

傣家住宅,都习惯住在楼上,而楼上卧室只有一块隔板与客厅相分,卧室中没有隔板分成小间,几代人都住在里面,是用蚊帐分开,中间有一定间隔,分门进出。幔帐的颜色还有规定,小孩和未娶的姑娘用白色,年轻夫妇用红色,老年人用黑色。傣族人接待客人时很可能叫他们留宿,客人要睡在客厅,客人睡觉时脚要朝向门口,意思是将来要走出去的;要嫁进来的“猫”们的脚是要朝向卧室的,因为将来要走进去。

琳琳还告诉我傣族是男人的天堂,女人的天下。这跟我们汉族不一样,汉族向来重男轻女,而在傣族,女人叫“哨哆哩”,男人叫“猫哆哩”,老年女性叫“咪桃”,老年男子叫“波桃”,女孩叫“小龙英”,男孩叫“小龙仔”(音译)。

傣族人喜欢生女孩,倒也不是讨厌男孩,只是因为男孩八岁要送到寺庙出家当和尚(必须的),在寺庙里男孩们一起做工,一起学习各种知识。

男孩到十八岁可以还俗,但不能回家,如果看中了那家的姑娘,要在她家干苦力三年(第一年要砍够三年用的柴,第二年要割橡胶,第三年要和老银匠学打银器,一是学习技术,二是凭自己的手艺亲手打制送给心爱的“哨哆哩”的银饰)才能正式嫁进女家。所以在云南十八怪中有一怪就是:和尚可以谈恋爱。有趣的是,这里是女的娶男的,男人的嫁妆也不是被子、金银,而是三百棵橡胶树。当男人正式嫁进女家时,要送给女人三件银器:银手环、银碗和银腰带。据说送给妻子的银腰带越宽,说明“猫”的能力越强。

汉族一个村寨里最高的官是村长、书记等,而傣家村寨最高的官是妇女主任。如果在村寨里看到一位“咪桃”的银腰带有一柞宽,那他就是妇女主任。

从以上风俗可以看出,傣家的家中女人是一家之主,云南确实是女人的天堂!

我们散步回来时,已经是傍晚了。

傣族少女小倩已经来接我们回家吃饭——

允允睡了一觉起来,气色好多了,也能说能笑了——

这顿饭很有特色,典型的傣族农家饭,跟我们在西双版纳城里吃的又不太一样——